安徽自考助学报名系统   |   安徽自考助学报名群   |     最新资讯    |   院校信息    |   推荐阅读    |    自考资讯    |    复习资料    |    网校学堂    |    免费学习
热门专题推荐:
描述
  该站为安徽自考助学报名服务网站      官方电话:4009605616

【2021年复习资料】莎士比亚研究

浏览: 时间:2021-02-01 分类:重点资料

第一章 莎士比亚的生平和时代第一节 莎士比亚的生平

1、1564 年 4 月 23 日,威廉•莎士比亚诞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里。

2、莎士比亚祖籍为华列克郡的一个古老家庭。

3、莎士比亚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故乡度过的。

4、奔赴伦敦,无疑成了莎士比亚一生的转折点。

5、1590 年,莎士比亚开始从事戏剧创作,是在“海军大臣”剧团。

6、莎士比亚对骚桑顿怀有很深的情谊,他写了不少诗献给伯爵,其中最著名的是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

7、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的“黑肤女人”与骚桑顿和莎士比亚有着微妙的关系。

8、1594 年以后,莎士比亚成了“内务大臣”剧团的固定成员,1603 年,莎士比亚的剧团更加得宠,这个剧团实际成了王家剧团。

9、1597 年起,莎士比亚的剧本开始出版,一时大为畅销。自此,他成为一位公认的、最了不起的戏剧家。

10、1616 年,4 月 23 日,正当他第 52 个生日之际,伟大的戏剧家演完了人生舞台上的最后一幕,终于与世长辞。

第二节 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

1、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横跨英国史上两个朝代—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

2、莎士比亚的生活和创作就处在伊利莎白统治晚期和詹姆斯一世统治前期这样一个政权  更迭的时代里。

3、莎士比亚时期的英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在这样一个不平凡的时代环境里,出  现了一代文豪莎士比亚,出现了他贡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杰出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第二章创作分期和作品分类

 

第一节创作分期问题

 

1、莎士比亚创作生涯,大约从 1590 年开始,到 1612 年为止,前后共计跨越 23 个年头。

在此期间,他一共创作了诗体戏剧 39 部(其中 2 部与人合作),叙事长诗 2 首、十四行诗

154 首以及少量杂诗。这就是莎士比亚一生总的成就。

2、欧美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四分法。把莎士比亚创作分成四个阶段:

(1) 试验期(1590 年—1596 年)。这是莎士比亚的学艺阶段,带有明显的模仿性,尽管戏剧结构严密完整,但人物刻画均不够深刻;心里描写不够细致;人物语言冗长而矫饰,比喻   丛生,押韵频繁等。

(2) 和谐期(1597 年—1604 年)。“和谐”指的是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应付裕如,诗艺高超,


诗句和谐。艺术技巧的运用娴熟,人物语言一气呵成,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不少剧本除了一般刻画人物外,还对其中一二主要人物倾注全力,精心塑造。这个时期莎士比亚十分注意通过人物独白表现其内心思想活动。这一时期的剧本从《亨利四世》开始至《奥瑟罗》结束。

(3) 洋溢期(1605 年—1609 年)。所谓“洋溢期”,指这一时期诗人思想活跃,热情洋溢。莎士比亚这一时期不仅在诗句上放纵不羁,一泻千里,而且在戏剧情节的结构上也复杂多变, 灵活自如。如《李尔王》、《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4) 顶峰期(1610 年—1612 年)。无论在艺术上,思想上,甚至在用词造句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如《暴风雨》。

3、我国学者认可的分法。分为三个时期。

(1) 早期,是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

历史剧 10 部,即《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

《亨利五世》、《爱德华三世》、《约翰王》。

喜剧 10 部,即《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们》、《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诗歌有叙事诗 2 首《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十四行诗 154 首及一些杂诗。

还有最初的 3 部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

(2) 中期,是悲剧和悲喜剧创作时期,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

莎士比亚创作了著名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3 部以古希腊罗马历史为题材的悲剧,《雅典的泰门》、《科利奥兰纳斯》、《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三部悲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3) 晚期,是传奇剧创作时期。写了 4 部传奇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历史剧《亨利八世》(后二剧与弗莱彻合作)。

 

第二节 创作年表

 

1590 年:《亨利六世》上篇、《亨利六世》中篇。

1591 年:《亨利六世》下篇。

1592 年:《理查三世》、《爱德华三世》、《错误的喜剧》。

1592 年—1598 年:十四行诗。

1593 年:《维纳斯与阿都尼》、《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驯悍记》。

1594 年:《鲁克丽丝受辱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罗密欧与朱丽叶》。

1595 年:《理查二世》、《仲夏夜之梦》。

1596 年:《约翰王》、《威尼斯商人》。

1597 年:《亨利四世》上下篇。

1598 年:《无事生非》、《亨利五世》、《温莎的风流娘们》。

1599 年:《裘力斯•凯撒》、《皆大欢喜》。

1600 年:《第十二夜》。

1601 年:《哈姆莱特》。

1602 年:《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

1604 年:《一报还一报》、《奥瑟罗》。

1605 年:《李尔王》、《麦克白》。

1606 年:《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1607 年:《雅典的泰门》、《科利奥兰纳斯》。


1608 年:《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1609 年:《辛白林》。

1610 年:《冬天的故事》。

1612 年:《暴风雨》、《亨利八世》、《两个高贵的亲戚》。

 

第三节莎剧的分类

 

1、最早的莎剧集、著名的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把莎士比亚戏剧分三类,即喜剧、历史剧、悲剧。

2、在第一对开本基础上可以把莎士比亚戏剧分五类:历史剧、喜剧、悲剧、悲喜剧、传奇剧。

第一类,历史剧(11 部)。《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理查三世》、《爱德华三世》、《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亨利八世》。

第二类,喜剧(10 部)。《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们》、《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第三类:悲剧(10 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罗密欧与朱丽叶》、《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瑟罗》、《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雅典的泰门》、《科   利奥兰纳斯》。

第四类:悲喜剧(4 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两个高贵的亲戚》。

第五类:传奇剧(4 部)。《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第三章 莎士比亚的诗歌第一节《维纳斯与阿都尼》

 

1、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写于 1592 年,出版于 1593 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首长诗。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的“创造和幻想的头生儿”。

2、《维纳斯与阿都尼》取材于希腊神话,来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编纂的希腊罗马神话传   说总集《变形记》。全诗 1194 行,堪称长诗。

3、女神维纳斯炽烈的爱情是这首长诗的主导旋律。

4、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富于浪漫激情。

5、长诗以饱蘸深情的笔触,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维纳斯如火如荼的恋情,而且细致地表现了她在失去阿都尼之后痛不欲生、缠绵悱恻的感情。

 

第二节《鲁克丽丝受辱记》

 

1、长篇叙事诗《鲁克丽丝受辱记》写于 1593 年,出版于 1594 年,全诗 1855 行,是莎士比亚的第二首长诗,也可以说是《维纳斯与阿都尼》的姐妹篇。

2、它的题材来源同样是《变形记》。但莎士比亚的第一首长诗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浪漫风   格,而第二首长诗完全是现实主义的。


3、这首长诗具有强烈的揭露性。

4、这首长诗的思想意义也从鲁克丽丝这一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她惨遭恶势力欺凌女子的典型,对丈夫忠贞不二,却无力维护自己的贞节和名誉,只得以死洗刷自己身上的污垢,   这都反映了当时妇女地位的低下,命运的悲苦。

5、从艺术风格来看,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6、这首诗为莎翁的整个悲剧创作奠定了一个鲜明的基调。

 

第三节 莎氏十四行诗

 

1、莎士比亚的 154 首十四行诗,每一首都是独立存在,也不是互不相干,而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按照人物分为两个部分:1—126 首是写给一个年轻贵族的; 127 首以后,是写给一位黑皮肤、黑眼睛的女人,即黑肤夫人。

2、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中心主题是爱情和友谊,它抒发了诗人对爱情、友谊的理解和体会。

3、不少评论家把这首诗看作是莎士比亚全部悲剧的总纲和基调。

4、就文艺创作与审美观点的关系问题,作者提出了真、善、美三位一体之说,也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第四章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第一节 成就和规划问题

 

1、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以历史剧为开端的,也是以历史剧为终结的。

2、目前有两个特征被确定为划分历史剧的主要标准:一是从取材上看,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据,而不是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或现代生活为表现内容。二是从表现手法上看,   应该以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旨。

3、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是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相一致的。

4、大量编年史著作的出现,为莎士比亚创作历史剧,提供了最直接、也是最为有利的条件。   他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两部流行较广的编年史著作:爱德华•霍尔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霍林希德的《英格兰与苏格兰编年史》。

5、英国学者蒂里亚德在其著作《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提出“四个四部曲”的著名观点。他认为,《亨利六世》上中下三篇和《理查三世》构成第一个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构成第二个四部曲。第一个四部曲应衔接在第二个四部曲之后。   在加上序幕《约翰王》,开始曲《爱德华三世》,尾声《亨利八世》。

列表如下:

6、以上结合作品反映年代的先后列表,存在两种连续,一种是时序上的连续,

一种是创作顺序上的连续。无论从时序上看,还是从创作顺序上看,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的连   续性是十分明显的。

 

第二节 莎氏历史剧的基本思想

 

1、莎士比亚通过英国历史所表达的思想倾向,是十分鲜明的。概括起来,一方面,强烈地


反对社会混乱;另一方面,热烈地拥护开明君主制。

2、首先,关于反对社会混乱的思想。反对混乱是 11 部历史剧的根本主题。其次,关于拥护开明君主的思想。

3、莎士比亚在历史剧中反复揭示并强调的社会混乱的根源是:一是,不合格的君主。二是,   争夺王位的谋杀与战争。三是,朝廷显贵的相互倾轧,封建贵族的割据与反叛,也是造成混乱的重要原因。四是,民众暴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五是,罗马教廷的压制和干预。

4、关于拥护开明君主的思想:一、贤明公正。二、英勇坚毅。三、合法继承。

 

第三节 莎氏历史剧创作的艺术原则

 

1、总括起来说,莎氏历史剧创作的艺术原则主要有:连续性系列化、历史戏剧化、性格模式化、背景形象化。

2、莎士比亚将历史真实、主体性事件转化为戏剧复杂问题的解决的步骤:第一步,通过“行动冲突化”;第二步,通过“冲突集中化”。

3、行动冲突化:只有当人物的行动与别人发生矛盾、斗争时,它才能体现出戏剧的意味。冲突集中化:这是戏剧创作的关键。莎翁的历史剧中的冲突。具有“焦点集中”和“范畴集   中”的特色,因而体现了集中化的原则。焦点集中:指冲突双方“争夺”的对象“明确”而   “集中”。范畴集中:指展现冲突的时空范畴相对集中。

4、莎翁笔下的历史剧人物,无论是正面的,中间的,还是反面的,他们的性格刻画方式, 均带有定型化、模式化的倾向,带有中性化与正剧化的色彩。

5、背景形象化原则包括:福斯塔夫式背景、塔尔博式背景(英法百年战争)、贞德式背景和   凯德式背景(农民暴动)。

6、“福斯塔夫式背景”是平民社会的代名词,它是英国封建关系解体时期的历史性画面的艺   术体现。

7、福斯塔夫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方面,作为一个没落骑士阶级的代表,一个被时代所淘汰的阶级的典型,他体现了荒唐逸乐、苟且偷生、醉生梦死、放荡不羁的流氓个性。另一   方面,他又具有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

 

第四节 《理查二世》

 

1、《理查二世》突出地放映了英国封建混乱的根源所在,因此,历来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2、本剧有著名的御前对质。

3、本剧的真正开端是校场决斗。冲突的深化是老约翰•刚特之死与理查对他财产的无端没收。   冲突的高潮是波林勃洛克的谋反与理查所展开的军事斗争。戏剧的结尾是理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厅被迫交出王冠,波林勃洛克登上王座,为亨利四世。

4、波林勃洛克(亨利四世)的形象显然带有喜剧色彩,他是一个有罪的开明君主。

5、本剧艺术特色:

①冲突在场面中展开,是本剧情节结构的首要特色,也是莎翁突出事件,以充分体现历史剧   的风格特征的主要技巧。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有助于突现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趋势。

③论辩性和意象性,是本剧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④总之,《理查二世》显示出了场面宏大、冲突激烈、形象突出、语言生动等艺术特色。


第五节 《亨利四世》

 

1、《亨利四世》是莎翁历史剧中的名篇,也是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它不仅有重大的历史事   件、恢宏的战争场面,也有轻松欢快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历史剧与喜剧的   巧妙融合,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2、这部戏剧采用的是莎士比亚最喜爱的平行结构方式。剧中包含两种情节线索,一条是描写宫廷政治事件,主要是表现亨利四世及其家族与叛乱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另一条是反映   下层平民生活,表现没落骑士福斯塔夫为代表的平民阶层的寻欢作乐。

3、本剧描写重心与主题思想是:一是表现王权与叛乱贵族的斗争,歌颂亨利四世保卫王权、   英勇无畏、智勇双全的雄姿;另一是表现哈尔太子的成长过程,从而为塑造一个理想君主形象打下基础。

4、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创造的最光辉的喜剧形象之一。他的喜剧效果是由其性格本身的魅力所造成的,因而格外引人注目。

5、福斯塔夫可笑模样:满头白发,身躯肥胖,大腹便便,穿着紧身衣,挺着大肚子,连自己的膝盖都看不见。

6、哈尔王子形象特征:一、“出淤泥而不染”的纯真本性。二、“英勇顽强”的英雄本色。三、“贤明公正”的政治素质。

7、《亨利四世》作为一部历史剧和喜剧巧妙融合的作品,既总结出了一定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政治思想,又通过福斯塔夫形象的塑造,激起了人们阵阵的笑声,鼓舞着   一切热爱生活的人们。

 

第六节 《亨利五世》

 

1、《亨利五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英法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而且塑造了一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君主的光辉形象,无论对认识历史,还是认识作者思想, 都具有重要意义。

2、本剧的中心内容是英法战争。本剧的中心人物是亨利五世。

3、作为一部描写战争的剧本,作者的描写是非常集中的。它集中地描写了两次重大的、关键性的战役,一次是哈弗娄战役,一次是阿金库尔战役。

4、《亨利五世》著名的第一幕,作者从英国角度清晰地交代了出征法国的目的。首先,合法地继承法国王位;其次,对教会来说,是为了转移人们对他们的巨额财富的觊觎;第三,对   亨利来说,是为了加强王权,让贵族忙于对外征讨,减少他们在国内图谋不轨的意图。

5、《亨利五世》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突出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刻画了开明君主的   美好形象。全剧热情洋溢,色彩明朗,令人鼓舞。

6、亨利五世的形象特点:具有远大抱负、清醒头脑,有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和韬谋。战场上的他,更是沉着稳健,意志坚定,胸有成竹,指挥有方,体察下情,身先士卒,是一个英明   的统帅。

 

第七节 《理查三世》

 

1、创作于 1592 年,1593 年底首次上演便获得很大成功。题材来源主要是霍尔和霍林希德的编年史,此外还参考了托马斯•莫尔的历史故事《理查三世》。


2、理查是一切野心家和阴谋家的楷模和典范。

3、本剧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在于心理刻画上的细致深刻。概括说:生理缺陷造成他心理的畸形发展,在与别人的对比中产生了嫉妒,嫉妒别人的外貌、别人的快乐、别人的爱情和   幸福。

4、本剧与其说是全面描绘理查攫取王冠的血腥罪行,不如说是完整地揭露一个暴君的丑恶灵魂,他的畸形心理的发展轨迹。这一点上,莎士比亚达到了令人惊叹与令人信服的深度。   这一形象,对现代心理分析学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许多心理学家,不约而同地把研究目光投到了这个人物身上。

 

第五章 莎士比亚的喜剧

 

第一节 莎氏喜剧的创作道路

 

1、喜剧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占有相当分量,共 10 部,全都创作于他的第一时期。共同风格是浪漫和抒情,所以被称为浪漫喜剧和抒情喜剧。

2、莎士比亚最早的一部喜剧是《错误的喜剧》(1952 年)。一般认为这是对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的模仿。

3、误会是喜剧的基础和前提。《错误的喜剧》的误会丰富多彩,共计推出大小误会 16 个以上。

4、《错误的喜剧》的结构特色值得注意,这是所有沙剧中唯一一个真正符合“三一律”的剧   作。

5、在 1953 年,莎士比亚写出了《驯悍记》。剧本情节可能来源意大利作家阿里埃斯托的喜剧《求婚记》。具有“剧中剧”的结构形式,很别致。

6、《驯悍记》是一出很特殊的喜剧,它的特殊性是由它的“表里不一”体现出来的。表面看   是强悍丈夫如何驯服泼辣妻子的过程,其实真正描写的是,男女人公之间一场富有风趣的个   性较量。从中体现出来的是他们非凡的聪明机智和恩爱情意。

7、《驯悍记》的基本手法是戏谑。

8、1594 年莎士比亚写了《维洛那二绅士》。它是莎士比亚写下的第一部浪漫喜剧,标志着莎翁喜剧的浪漫风格的开始确立。

9、与《维洛那二绅士》同一年创作的《爱的徒劳》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具有浪漫色彩的喜剧。

10、《爱的徒劳》的主题和莎士比亚后来喜剧的主题相一致,它实际上是一篇反禁欲主义的战斗檄文。

11、《爱的徒劳》具有鲜明的嘲讽意味。莎士比亚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戏谑手法,   充分暴露了禁欲主义的虚妄与无聊。同时,作者大量引用十四行诗,充分反映了爱情的巨大威力。十四行诗的引用,是全剧的抒情色彩更为浓郁,更具艺术魅力。应该说,这部喜剧是莎士比亚进行喜剧试验和探索的一部成功之作。

12、抒情的浪漫喜剧是莎士比亚的试验与探索的成果;浪漫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又是他喜剧   创作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13、莎士比亚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浪漫喜剧是《仲夏夜之梦》。幻想性与抒情性的喜剧风格, 使它在全部莎翁喜剧中别具一格。

14、1596 年,《威尼斯商人》这部喜剧具有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充分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娴熟的喜剧技巧。它是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因此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


完全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15、1598 年,写的《温莎的风流娘们》,此剧是奉命仓促而写的。本剧真正主人公是温莎的风流娘们。福斯塔夫的情场角逐,成为描写、戏弄的对象,因而具有明显的讽刺色彩。全剧颇多恶作剧的成分,使它在格调上与抒情喜剧有所偏离,而成了一个明显的娱乐剧。尽管如此,还有它的独到之处,幽默、嘲讽、打趣、圈套等手法的综合运用,情节的凝练集中所体现的“机械美”,人物语言的风趣生动等,受到批评家的赞赏,甚至有人称它是“闹剧精品”。   16、此后,莎士比亚进入了他的喜剧创作高峰阶段,一连写下 3 部著名喜剧,这就是《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它们完满地体现了莎士比亚喜剧创造的天才,因而很自然地被推崇为“”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第二节 莎氏喜剧的基本主题

 

1、莎士比亚喜剧的中心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也就是说,它赞扬个性解放,提倡婚姻自主,支持个人幸福。

2、莎士比亚围绕爱情和友谊,表达出了一些什么具体的、重要的思想?  首先,它宣扬了人有追求爱情与友谊的权利。

其次,它宣扬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意志和力量;冲破各种阻力,   敢于反抗、斗争,才能如愿以偿。

第三,它宣扬了爱情和友谊,也是对人的精神品质、道德素养的考验和磨砺。

3、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根本目的:在喜剧中,爱情和友谊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方面被描绘出来,人们在爱情和友谊中创造和享受生活的美好,也在爱情和友谊中陶冶和培养自己的性   格和情操,从而促进和推动整个社会走向和谐、友善与欢乐。

 

第三节 莎氏喜剧的风格特色

 

1、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抒情风格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基调。

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

③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静的喜剧氛围。

④莎翁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翁所运用的语言有关。

2、莎翁喜剧的旨意是肯定和歌颂,“冷嘲热讽并不是莎士比亚喜剧的主调”,因而,它的风格基调是欢快活跃、热烈奔放;但是莎翁又不绝然排斥揭露与嘲讽,而是在把歌颂放在首位、   保证欢快基调得以酣畅表达的前提下,辅之以温和的讽刺。这种温和的讽刺,非但没有宣兵夺主之嫌,反而以其特有的性能,“相反相成”地烘托出了主调的欢快性与浪漫性。

3、女性形象的光彩夺目,令男性形象相形见绌,构成了莎翁喜剧在形象塑造上的一大特色。

4、自然景象的纯朴美好、优美恬适与人物的美好情愫、善良品性结合起来,使莎翁笔下的喜剧场面更显诗情画意,更加恬美动人。

5、莎翁的语言主要出自正面人物之口,当然既是典雅脱俗的,又是幽默诙谐的,是一般通俗喜剧所难于媲美的。


第四节《维洛那二绅士》

 

1、《维洛那二绅士》是莎士比亚的第一个浪漫喜剧。这出喜剧的中心情节是爱情和友谊。

2、这个剧,虽说是莎士比亚第一次对爱情和友谊的集中描绘,但却充分显示出了爱情的威力和价值,友谊的温暖和值得珍惜。

3、剧中的凡伦丁,是忠于爱情和友谊的代表,普洛丢斯则是背叛爱情和友谊的典型。正是通过这样两个对立性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展开了本剧的戏剧冲突。

4、普洛丢斯这个反面典型,在文艺复兴时代,较之凡伦丁,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5、本剧的值得称道,不仅是因为它塑造出了两个性格迥异的男性主人公,而且更重要,是它刻画了两位颇具光彩的女性形象-茱莉娅和西尔维娅。

6、就语言艺术而言,这个剧也是很有特色的。在剧中,不仅出现了优美动听的韵文诗歌《西   尔维娅是谁?》,而且,茱莉亚的对白、西尔维娅的对白,也是诗意盎然,情趣浓郁,可谓是一首形象生动、委婉悦耳的散文诗。

7、前苏联莎学专家莫洛佐夫指出,《维洛那二绅士》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是名声较小的一部,   但对于理解莎士比亚的创作却有重要意义。

 

第五节 《仲夏夜之梦》

 

1、它是莎士比亚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浪漫喜剧。取材于古希腊传说的忒修斯和希波吕忒的故事。

2、这部喜剧大约创作于 1595 年—1596 年间,它的背景情节被放到了古希腊的雅典城及其郊外的森林里。主要情节是由几对爱情上的矛盾构成的。

3、关于这个剧的主题思想,目前主要存在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这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早期喜剧,与莎翁的其他早期喜剧相似,它的创作主旨在于描绘年轻人在爱情生活中的特殊   表现。这种看法,在目前莎学界,为不少人赞同,处在评论的优势地位。另一种看法为少数   人坚持,认为本剧中两对雅典男女青年间的阴错阳差的恋爱纠葛,说明一个道理:爱情如若   仅仅停留在外貌美的吸引上,仅仅满足于感官的愉悦上,那将是十分肤浅而不稳固的。

4、本剧在艺术上所体现的特色和成就:

(1) 在情节结构上是很出色的,它是多条情节线索,也可以说是多种喜剧因素的巧妙综合。本剧情节丰富,至少包含四条情节线索,它们来源不同,且又相互独立,反映出现实生活的不同侧面,体现出了各自所特有的喜剧色彩。

(2) 本剧具有强烈的幻想性与抒情性,是两者的完美融合,因而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喜剧风貌。作者的想象与幻想,又是跟写景状物、抒写感情融合交织在一起的,抒情的作用明显   增强,情节的展现相对减弱,因而全剧就像一支连续不断的戏剧化抒情歌曲。

5、这样众多题材甚至独立的故事是怎样杂糅成一个整体的?

答:莎士比亚的手法,就是使它们在同一个时间里,在一个基本相同地点、上,相互交织在   一起,并且使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六节 《威尼斯商人》

 

1、早在 180 年前,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赫士列特,就曾针对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的艺术价值,作过如下估计:“毋庸置疑,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思想认


识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戏的生命,却会永远活跃在舞台上。”

2、《威尼斯商人》一经诞生,便富有强劲的活力,成为宣扬人文主义思想的鲜明旗帜。

3、夏洛克的形象,成为贪婪、吝啬、狠毒的代名词。

4、在我国,《威尼斯商人》属于那些最早上演的世界著名剧作之一。

5、《威尼斯商人》包含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即“一磅肉的故事”和“三匣子选亲的故事”。

6、“一磅肉的故事”展现了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之间的矛盾冲突。安东尼奥慷慨大度,乐善好   施,重视友情;夏洛克则贪婪吝啬,嗜财如命,自私冷酷。展现的是友谊中的财富问题。 7、“三匣子选亲的故事”展现的是爱情中的财富问题,莎士比亚想要说明的具体思想是:尽   管爱情离不开财富所提供的必要的生活保障,但爱情决不能仅仅建立在财富基础上;因为爱   情所需要的纯真、热烈的感情,财富却是很难提供它的。因此。真正的爱情是财富所不能衡   量的。

8、“法庭”一场,显然是本剧的高潮所在。

9、《威尼斯商人》是一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喜剧,因为它提供了文艺复兴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财   富”问题。莎士比亚根据生活实践,敏锐地看到了财富的两重性。因而表达了一个重要的思   想:要善待财富。

10、全剧的中心思想:人要成为财富的主人,而不能成为它的奴隶;财富要服务于人的美好   生活,而不能让它去毒害和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

11、财富可以使人与人关系和谐,也可以使人与人发生矛盾,这就是本剧的主旨所在。

12、夏洛克是本剧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这个形象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他是作为一   个贪婪、自私的高利贷者而受到作者的揭露和鞭笞;另一方面,他又作为一个备受歧视和欺   凌的犹太人和犹太教徒而受到了作者的同情和怜悯。这似乎截然对立的东西融合在一个形身   上,正是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立场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13、鲍西亚形象,在全剧具有举足轻重、左右全局的作用,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新女性,她最   突出的品性是聪明机智。鲍西亚是一个丰满、和谐的人物形象,她具有多方面的品质和性格   特点。围绕她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作者着力刻画她的聪明机智、谦虚温柔和活泼风趣,从而使她成为莎翁笔下众多的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型女性中的佼佼者。

14、《威尼斯商人》的艺术特色表现在众多方面:

首先,是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作品不仅包含“一磅肉的故事”和“三匣子选亲的故事” 两条生动有趣的情节线索,而且还有杰西卡的卷逃私奔和戒指戏夫两条耐人寻味的情节副线。   它们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不仅构成了激烈紧张、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而且也充分显露了 作品的喜剧风格。

其次,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人物形象的典型化,有赖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夏洛克的语言粗俗而露骨,鲍西亚的语言优雅而又典丽。

第三,喜剧化的情调和风格。作为一部喜剧作品,作者的重心是在揭露夏洛克的贪婪和吝啬,   歌颂青年人的爱情和友谊。对于前者,作者用的是漫画式的讽刺法,通过夸张性的描写,尽情揭露夏洛克的种种丑态。对于后者,作者则以抒情式的赞赏手法,通过幽默风趣的“误会”,充分展现了青年人的活泼开朗、乐观热情、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第七节 《无事生非》

 

1、人们一向认为,莎士比亚喜剧成熟的标志是:《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   因为它们不仅给浪漫故事带来一种精巧的设计,而且带来卓越的、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因此,它们理所当然的被推崇为莎士比亚的“三大欢快喜剧”;或根据它们喜剧风格上的相似,   而称为“明媚娇艳的三联喜剧”。


2、《无事生非》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贝特丽丝是这部喜剧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形象。在   莎翁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她的性格是十分独特而别具一格的。她有一般女性所具备的   美丽、善良、高贵和机智,同时,她又具备其他女性所缺乏的甚至不具备的泼辣、倔强、乐   观和风趣。她不乏女性的温柔和妩媚,而更多的是男性的豁达开朗、刚毅果敢。

3、在性格上,贝特丽丝和希罗形成鲜明对照。希罗是总督的独生女,生活早优裕的环境中,   形成了贞静贤淑的性格特征,属于传统妇女的贤妻良母型,因而只听从命运的摆布。而贝特丽丝是要自己主宰命运,她要求家庭生活必须要以男女平等为前提,否则独善其身、终身不嫁。这也可见贝特丽丝在追求独立人格、幸福生活时的决心和信心。贝特丽丝的性格也是与培尼狄克的对照中,突现出来的。两人性格的基础都是乐观风趣,口齿锋利;但在她们斗嘴时,得胜的总是贝特丽丝,在勇气和正义感方面,贝特丽丝也胜培尼狄克一筹。

4、贝特丽丝的刚毅果决、嫉恶如仇的性格,在剧中放射出了令人炫目的光彩,这在莎翁其他女性身上是极少见的。

5、本剧的特色:

(1) 本剧在结构上具有悲喜对称的特色。主要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克劳狄奥与希罗的爱情故事;一条是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的浪漫史。两条线索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前者在形式上贯穿全剧始终,在结构上形成一个框架,在内容上表现悲剧性的冲突;后者原本是为烘托前者、营造喜庆气氛而安排的,但却人物生动,情节活跃,语言风趣,具有明显的喜剧色彩。

(2) 最大特色表现在语言上。浓烈的喜剧气氛主要就是依靠语言的风趣幽默、巧妙的反诘、机智的歪曲等等得来的。莎士比亚喜剧语言所特有的机敏诙谐,在本剧得到了充分体现。

6、《无事生非》作为“三大欢快喜剧”的第一部,它从“精巧的情节设计”、“卓越的人物形   象”和“机敏风趣的语言”三个主要方面,表明了莎翁喜剧风格的完全成熟。

 

第八节 《皆大欢喜》

 

1、如果说,浪漫的核心是表现自然和抒发理想的话,那《皆大欢喜》就是富有浪漫性的。许多评论家把它称为“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喜剧之一”。

2、《皆大欢喜》的情节是由三条线索构成的:一是法兰西老公爵被他的弟弟篡夺了爵位,他   被放逐到亚登森林;二是老公爵的女儿罗瑟琳被她得叔叔驱逐,叔叔的女儿西莉娅陪同罗瑟   琳一起投奔亚登森林;三是贵族青年奥兰多被他的哥哥夺去产业,还要谋害他的性命,因而   被迫逃进亚登森林。

3、本剧的思想意境是通过对比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这里有两种对比方式,一种是现实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对比;一种是两种生活态度即两种人生观的对比。先看第一种对比,剧中以贵族上流社会代表现实世界,以亚登森林代表自然世界,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看第二种对比,   剧中存在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积极乐观的,一种是消极悲观的:前者的代表是罗瑟琳和奥兰多,后者的代表是杰奎斯,两者形成尖锐对比。

4、这部喜剧中,罗瑟琳的形象是光彩夺目的,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她年轻、美丽、聪明、热情,更突出的是活泼开朗,但又蕴含着某种调皮甚或狡黠,因而较   之莎翁喜剧中其他女性形象更增添了一丝妩媚的光彩。

5、《皆大欢喜》在两方面达到了莎翁全部喜剧的顶点,首先在现实方面,他通过对照的方法, 对现实生活的丑恶面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并且将它与社会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联系起来, 达到了本创作期内开掘社会现实的最深程度;其次,在理想方面,他描绘出了一个纯粹的乌托邦式的世界,以此来证实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王国的崇高性和合理性。在理想的表达上,达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点。正是在这里,埋下了莎士比亚以后创作的种子:悲剧创作与传奇剧创作;前者以揭露现实为主,后者以表达理想为主;侧重点不同,带来了剧种


风格的不同,但却大大丰富了莎翁戏剧创作的成果。

 

第九节 《第十二夜》

 

1、《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里写下的最后一部喜剧,标志着他的喜剧艺术   达到了“顶峰”状态,因而受到人们众口一辞的高度赞赏。

2、这个剧的名称和剧情本身没有直接关系,所谓第十二夜,就是指圣诞夜后的第十二个夜晚。这天是主显节,又是圣诞节的最后一天。

3、这个剧是以意大利伊利里亚为背景,主要写两个相互关联的恋爱故事。  有三条主要情节线索:

一、奥西诺对奥丽维娅的求爱; 二、薇奥拉对奥西诺的暗中爱慕;

三、奥丽维娅爱上了女扮男装的薇奥拉。此外,还有四条次要的线索:

一、安德鲁爵士对奥丽维娅的的追求; 二、马伏里奥妄想高攀奥丽维娅;

三、托比爵士与女仆玛利娅的结合;

四、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的误会爱情。上述七条线索相互交错,构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   情节体系。

4、莎士比亚是如何安排和处理这一情节体系的呢?

他的主要手法是融汇,即将所有人物、所有情节,融汇在两个相互关联的环境中,一个是贵族的内室,是剧中主要人物即贵族人士的活动场所,他们虽然身为贵族,但都热爱生活、渴望爱情,向往浪漫情怀,追求花荫下的相思,这里展现的是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新世界另一个是贵族的客厅和花园,那是剧中次要人物即下层人士活动的天地,他们思想解放,敢想、   敢笑、敢说、敢爱,他们朝气蓬勃,热情洋溢,勇于进取,在精神实质上,与贵族人士并无二致。两个环境又都统一在贵族住宅这一总体背景下,统一在爱情这一总主题下,所以,尽管全局情节复杂,内容丰富,但却开展有序,悬念丛生,诱人无比,充分体现出了作者高超的结构技巧。

6、情节线索的复杂,带来了爱情面貌展现上的斑斓色彩。有“一厢情愿”的爱情、“默默追   求”的爱情、“一见倾心”的爱情、“受人挑唆”的爱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爱情、“不   谋而合”的爱情。

7、这个剧在形象塑造上,具有“双重对照性”的特色。剧中女主人公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薇奥拉,虽然她在剧中的身份和地位是一个侍童,但却处在全剧矛盾的中心点上,几乎所有的人物,所有的情节线索,都与她有关联。她是一个心地纯正、品格高尚、忘我无私、富有牺牲精神的人,同时是一个坚韧忍耐、温柔的人,表现出了一种令人赞叹的“柔韧之美”。   另一个是奥丽维娅,她在剧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与薇奥拉相比,她显得更深沉些、成熟些。她是一个具有“天赋的灵奇”和“绝色的仙姿”的姑娘。她待人和善,温柔可亲,在剧中她最突出的品性是感情真挚,在她身上洋溢着开朗豪迈的“阳刚之美”。两位主人公形成鲜明对照,并在相互融通中,共同构建了“刚柔并济、珠联璧合”的审美格局。

8、赫士列特指出:《第十二夜》巨大而迷人的秘密之处就在于薇奥拉这个形象。

9、马伏里奥也是一个刻画的相当出色的形象,甚至有评论家认为,他是这个时期所有戏剧中最精致完美的形象之一。他是出现在本剧情节副线中的人物,与主线上的薇奥拉、奥丽维娅形成了鲜明对照,他那只重财富、地位、权势而根本无视人的真实情感的恋爱观、婚姻观,   恰好衬托出了两位女主人公情操的优美不凡。也正是有了这个人物,这部喜剧的讽刺性特色,


才显得格外强烈和突出。

10、《第十二夜》是集莎翁喜剧艺术之大成的一部杰作,它荟萃了浪漫喜剧所能产生的一切成果。

(1) 它融汇了各种喜剧风格,有抒情喜剧、古典喜剧、情节喜剧、田园喜剧、浪漫喜剧、讽刺喜剧、音乐喜剧等多种风格的巧妙融合,体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喜剧效果。

(2) 它综合了各种喜剧手段,莎翁通过长期艺术实践,掌握了大量喜剧手法,在此一一展现出来。误会、戏谑、乔装、设计、偷听等,巧妙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到本剧中来,有利于营造复杂有趣的喜剧情境。

(3) 它运用了多种喜剧语言。它有高雅喜剧绮丽含蓄的对白,有欢快喜剧活泼开朗、幽默风趣的对话,有通俗喜剧的插科打诨,粗俗而滑稽,但又不失机智与风趣。多种语言的交错   运用,使全剧的抒情色彩变幻无穷,斑斓多姿。

11、莎士比亚以《第十二夜》结束了他的早期喜剧创作。他以抒情的笔触,浪漫的风格,热   烈的激情,讴歌了人文主义爱情和友谊的美好,揭示了生活的美、感情的美和人的美,开创了人类喜剧艺术的华丽篇章。

 

第六章 莎士比亚的悲剧

 

第一节 莎氏悲剧的思想内容

 

1、1600 年,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莎翁完成了由喜剧创作向悲剧创作的过渡,这一过渡是全面、彻底、快速的。

2、莎翁之所以要实现这一过渡,主要出于时代的需要和推动;社会现实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要求作家改换手中的画笔,由抒情转向揭露,由歌颂转向批判;而莎翁本人,在接受时代赋予的重任时,其态度是坚决果敢的,没有丝毫犹豫不决。

3、10 部悲剧:以爱情为题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瑟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以复仇为题材的悲剧《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哈姆雷特》、《科里奥兰纳斯》;直接揭露野心、金钱、权势的悲剧《裘力斯•凯撒》、《李尔王》、《麦克白》、《雅典的泰门》。

4、通观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思想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它暴露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和实质。

(2) 它对人性作出了全面、透彻的剖析,深刻揭示了权势和金钱导致人性普遍堕落的根源;表现了人性沦丧的悲哀,所以他热切地呼唤人性的复归。

(3) 它表现了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显示出崇高理想的强烈光辉,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5、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暴露黑暗的悲剧,是剖析人性的悲剧,也是显示正义和真理力量的悲剧,这就是关于莎翁悲剧思想内容的一个简明概括。

 

第二节 莎氏悲剧的本质特点

 

1、莎翁悲剧的本质特点概括如下:

一、从神降至英雄(英雄悲剧的确立和运转)。这是莎翁悲剧的最本质的特征。

二、由客观转向主观、由表层走向深层(悲剧冲突的双重性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揭示)。   三、悲喜交融、寓庄于谐(风格的独特性)。


四、想象的有力参与、意象的充分运用(现实和浪漫的有机结合)。  五、推向哲理的高度(总结)。

2、艺术创造的中心是形象。写什么人?写什么?效果如何?是探讨艺术本质的中心环节。

3、莎士比亚悲剧不同于希腊悲剧?

首先,在主人公的身份上,希腊悲剧的主人公是神或神性之人,莎翁悲剧的主人公是现实中的人,有思想感情。

其次,在悲剧根源的反映上,希腊悲剧往往归因于命运力量的过于强大,是命运压倒了英雄,   而造成了悲剧;莎翁悲剧则不然,人与命运的冲突已经被人与人的冲突取代,社会矛盾已经具体转化为人物之间的的冲突。莎翁的悲剧较之于希腊悲剧,更立足于现实,立足于时代, 是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生活的直接而真实的反映。

4、麦克白是一个误入歧途的暴君形象。莎士比亚在刻画这一主人公时,始终牢牢抓住他的“罪与罚”的无意识来进行表现。首先,是罪与罚的个人无意识。其次是罪与罚的种族无意   识。第三是罪与罚的人类无意识。

5、追求内在真实的具象化,成了莎翁悲剧创作的一大特色。

6、综观莎翁悲剧,其间实现“内心外化”的手法,主要有二:一为幻象描写;另一为病态描写。

7、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8、莎翁想象力的运用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是沿着两条途径而具体体现出来的,第一条,   超自然的神奇因素的运用;第二条,意向的运用。

9、超自然的神奇因素,这是作家想象力的直接而有形的参与,即作家将自己的想象幻化成为具体可见的舞台形象,直接参与舞台表演,直接诉诸观众视觉,使之成为戏剧结构与戏剧   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超自然的神奇因素作用:1、制造气氛,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以取得更好的戏剧效果;

2、对于情节开展与性格刻画,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0、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鬼魂可分两类:一类为人物内心的外物化,即幻象,另一类则为作者   想象的具体表现,即超自然的神奇因素。

11、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曾说过,莎士比亚是诗人、历史家和哲学家“三位一体的人”。

12、19  世纪著名浪漫派莎评家柯尔律治曾经天才地指出:莎士比亚戏剧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突出地遵守所有对立面相克相生这条伟大的自然法则。赫士列特在分析莎翁悲剧时也指出, 它是根据“对比原则”写出来的。所谓的“相克相生的自然法则”、“对比原则”,实际上指 的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法则:矛盾对立原则。

 

第三节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1、《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悲剧,也是莎翁四部“古罗马历史悲剧” 的第一部,属于莎翁的早期创作,带有习作性质。

2、这个剧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复仇剧,题材取自古罗马历史。带有“冤冤相报、因果效应” 的色彩。

3、作为一个悲剧主人公,泰特斯的形象基本是刻画得鲜明生动的。他具有性格上的丰满性;   作为一个将军,体现出了在战场上舍身忘我,英勇奋战;指挥若定,屡建奇勋,体现出了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作为一个贵族元老,他在国家事务中不图个人名利,从罗马的长治久安出发,主动让贤,体现出了坦荡无私的高风亮节;作为一个;老迈的父亲,他又具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怀。同时,他也有性格中的弱点和缺陷,就是作为一个军人的冷峻残忍,甚至有时好走极端。


4、在反面人物刻画上,莎翁也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塔摩拉的狠毒、艾伦的阴险,不仅作为他们的性格的一个方面而被描写出来,更注意揭示他们性格的心理根据。

 

第四节 《罗密欧与朱丽叶》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所写的一部悲剧。就题材而言,它   是作者所写的几部爱情悲剧中的第一部,因而特别引人注目。

2、这个剧的题材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意大利传说。悲剧冲突主要是在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和两大封建家族之间的纷争这一对立矛盾的基础上展开的。

3、在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上,罗密欧既年轻、稚气、富于幻想,同时热情洋溢;在道义和爱情发生冲突时,他宁可牺牲爱情,也要维护道义。作者在朱丽叶的身上用力尤多。她天   真活泼,勇敢果断,聪明机智,敢于斗争,性格坚强,代表着希望和力量。作者在朱丽叶身   上赋予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理想的新女性的体现。

 

第五节 《裘力斯•凯撒》

 

1、《裘力斯•凯撒》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的一部力作,西方莎评界惯常将其列入莎翁的“五   大悲剧”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也许是最完善的一个罗马历史悲剧,是理解与认识《哈姆   莱特》的先导和基础。

2、《裘力斯•凯撒》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希腊语作家普鲁塔克的著名传记《希腊罗马名人传》。

3、尽管本剧以凯撒命名,但真正的主人公是勃鲁托斯,他体现出了理想与现实的严重对立,   并以自我的命运历程贯穿了整个作品。勃鲁托斯是一个令人崇敬的理想主义者。

4、莎翁细致交代了勃鲁托斯命运过程中所显露的性格弱点,具体就是:  第一,在要不要处死安东尼的问题上犯了过于宽容仁慈的错误。

第二,在要不要让安东尼在凯撒葬礼上发表悼词的问题上犯了麻痹轻敌的错误。  第三,在要不要向腓利比进军的问题上犯了急躁盲动的错误。

5、勃鲁托斯是一个理想崇高、意志坚定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天真幼稚、行动软弱的政治家,他令人深深敬畏,也令人深深惋惜。是一个能够激起人们复杂感情的悲剧人物。

6、通过形象塑造,莎士比亚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原则,即悲剧根源内倾化的原则。内涵:首先,对于人物的悲剧命运,不是着眼于外部冲突及其影响的描绘,而是着眼于内部   的决定性因素的发掘;其次,在人物内部,则着力表现性格的矛盾性与对比性,以此作为人   物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基础和前提;第三,强调人物悲剧命运的形成,是其矛盾、对立性   格演变、发展的必然结果。

7、这一艺术原则的实践成功,在悲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开创了主体悲剧的先河。

 

第六节 《哈姆莱特》

 

1、《哈姆莱特》被列为莎翁四大悲剧即《哈姆莱特》、《麦克白》、《奥瑟罗》、《李尔王》之首。

2、俄国伟大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指出:《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的全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辉煌的宝石”。

3、《哈姆莱特》的题材取材于 12 世纪的一部丹麦史。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


4、《哈姆莱特》具有强烈的影射性。尽管它以古代丹麦宫廷作为背景,描述哈姆莱特为父报   仇与克劳狄斯展开激烈斗争的故事,但是,冲突双发代表的社会势力,恰好是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英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大小官吏,是英国封建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在他们身上还体现出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某些罪恶特点。他们自私、荒淫、阴险、   狡诈。最大特点是暗中作恶、表里不一。而作为冲突的另一方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新思想的代表是当时社会中正义力量的体现。

5、《哈姆莱特》不仅具有强烈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体现   出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鲜明特色。

首先,主题的严肃性和情节的生动性的有机结合。 其次,形象的丰富性和性格的个性化的有机结合。 第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第六节 《奥瑟罗》

 

1、《奥瑟罗》是一部颇受争议的悲剧,但是它又是一部最能激起人们畏惧和怜悯之情的悲剧。   这是一部表现巨大痛苦,也是表现巨大罪恶的悲剧,它既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也能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2、本剧在莎翁所创作的三部著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奥瑟罗》、《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不愧为被归位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   行列。

3、这是一出爱情悲剧。但是,较之莎士比亚早期的爱情悲剧,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却前进了一大步。因为它所提出的,是一个十分尖锐而现实的问题:人们在冲破封建的重重羁旅而   结为夫妻之后,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获得了美满的爱情幸福。

4、占据悲剧中心地位的奥瑟罗,是一个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英雄形象。作为一个军人,他英勇豪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生入死,战功显赫;他人为人光明磊落,慷慨大度,不计私   嫌;而且在爱情和婚姻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的层层罗网,置种族歧视和   习俗偏见于不顾,以自己的高贵人格和英雄品性,赢得了苔丝狄蒙娜对他的真挚同情和深沉   爱慕。他不愧为是事业上的英雄,爱情上的幸运儿,获得了双重的荣耀和幸福。

5、与奥瑟罗形象相对立的,是极端利己主义的野心家伊阿古。莎士比亚通过这一形象,集中反映出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所体现出的种种恶劣品性:对于财富和享乐的疯狂   追求,对于权势和地位的贪婪追逐,损人利己,无耻欺诈,阴险狠毒。

6、正是奥瑟罗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伊阿古所体现的社会罪恶之间的对立,构成了《奥瑟罗》一剧的基本矛盾、冲突。作为一个人文主义理想的体现者,奥瑟罗为人“光明正大”、   “坦白爽直”,他以己度人,认为“人们的内心应该跟他们的外表一致”;殊不知在他所处的罪恶世界里,邪恶人物的最大特点,恰巧在于“表里不一”、“佛面蛇心”。伊阿古恶魔般的自私、狠毒的心肠,却隐藏在一副待人忠诚、为人正直的华丽面罩之内,因而瞒过了世人的眼目,也使伟大的奥瑟罗上当受骗。

7、伊阿古一系列阴谋之所以能得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利用奥瑟罗的思想弱点和心理弱点,进行攻心战,使奥瑟罗丧失理智,糊涂昏聩,落入陷阱,直至毁灭。那么,   伊阿古是如何利用奥瑟罗的弱点的呢?

其一,是利用种族差异所带来的自卑心理进行煽惑挑拨。 其二,是利用夫权思想所带来的受辱心理进行煽惑挑拨。

其三,是利用奥瑟罗的天真、轻信所带来的麻痹心理进行煽惑挑拨。

8、作者从社会矛盾和人物自身弱点两个方面,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的根源所在。


9、《奥瑟罗》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上。莎翁在揭示奥瑟罗的内心   世界时,达到了十分细致、深刻和令人信服的程度。可以看到奥瑟罗的感情波涛,是如何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以至最终酿成悲剧的。

10、恶毒的伊阿古抓住奥瑟罗急于澄清疑惑的心情,继续以造谣污蔑为手段,向奥瑟罗提供了两个主要证据:一是,苔丝狄蒙娜的“手帕”;二是,凯西奥的猥亵谈吐与表情。

11、值得注意的是,莎翁在描绘了奥瑟罗的内心狂涛巨澜之后,并没有随即描写他的复仇“杀念”所必然带来的杀人之举,而是继续深入到了人物的灵魂深处,刻画了新的矛盾和斗争。

 

第八节 《李尔王》

 

1、在莎剧乃至世界戏剧史上,《李尔王》一向以伟大庄严而雄浑的诗意,惊天地而骇鬼神的   艺术力量著称。剧中充满宏大的场面,惊险的情节,激烈的冲突,狂暴的感情,还有奇特的   背景及暴风雨的轰鸣和雷电的交相辉映,这一切,呈现出一个动乱社会的真实面貌,组成了   一曲时代的悲怆交响乐。

2、这个剧的故事情节并非莎翁的独创,而是源于古老得传说和别人的著述。

它的主要线索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他要求每个   女儿都来表示一下她们对于父亲的感情,然后根据她们的表现进行分封。

3、这个剧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是十分宽阔的。为了充分揭示社会黑暗,人生残酷,莎翁描绘了两个家庭的悲剧,使其构成主从两条线索,在平行推进中彼此对比、映照,从而完满地体   现出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4、莎翁正是从剖析社会组织中最基本、最富血缘关系、最具天伦色彩的家庭入手,用以说明当时社会风气已经江河日下的冷酷现实;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癌细胞,已经侵蚀并毒化了正常的家庭关系,并在迅速蔓延到整个社会机体,这也可以说是本剧的巨大社会意义所在。    5、更为可贵的是,莎翁在描绘人民苦难的同时,没有忘记对于造成这一罪恶现实的统治者的揭露和批判。他揭露了他们的剥削本性和狼子野心。这种对社会一针见血的揭露和批判,   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情鞭笞,这种清醒大胆的现实主义态度,在文艺复兴时代作家中还是极少见的。

6、更值得指出的是,莎翁还对造成这种黑暗现实的思想基础作出了具体而深刻的揭示。剧中爱德蒙的思想具有典型意义。

7、应该说,《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最凄惨、最黑暗的一部,但是却也透露出生活的光   亮,理想的光花。这不能不说是莎翁理想光辉的体现,这一体现在剧中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出来的呢?

首先,通过李尔的前后变化,即通过他从非人性向人性复归的过程表现出来。

其次,通过考狄利娅形象的塑造,表达出了对于人格价值和美好心灵的肯定与向往。

第三,通过对于正面人物的描绘,表现出正义、善良的力量必将壮大成长,并最终取得胜利   的光明前景。

8、《李尔王》是一出激荡人心的社会悲剧,这与它的激越悲壮的悲剧气氛的成功渲染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本剧艺术的最大特色。暴风雨一场是最突出的体现。暴风雨是悲剧的背景,又具有着深刻的象征性和喻意性。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把目光放在这些场景上,并一致认为,   这是悲剧最强音的表现,也是莎翁精湛艺术的光辉体现。


第九节 《麦克白》

 

1、《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最后一部,也是可能是其中最阴暗的一部。英国著名莎学家布拉德雷论述这个悲剧时,劈头指出:“几乎所有的场景全都迅速勾引起人们对于发生在深夜或某些黑暗地点的往事的回忆。”

2、《麦克白》是一出带有历史色彩和传奇色彩的悲剧,它的题材来源主要是霍林希德的《编   年史》。情节依据是这本著作中所叙述的有关邓肯和麦克白王朝的史实。

3、《麦克白》虽然取材于历史,反映的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现实。

4、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以及对于这样的社会认识,莎士比亚一改过去那种把社会矛盾冲突体现在对立人物之间的关系上的写法,而把社会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因素及其斗争,   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物身上,从而塑造出了善恶集于一身、美丑融于一体的形象,在单个人物身上即体现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使社会矛盾的展现更加显得突出而引人注目。

5、麦克白显然不同于一般悲剧的主人公,也不同于莎士比亚其他悲剧的主人公,而是一个具有着复杂的性格和变化发展特性的主人公。矛盾的性格是这样明显而又有机地体现在他身   上,并且贯穿在他整个一生中,恰如世间万物其内部均包含着矛盾对立的因素,并且贯穿在   它们整个发展过程的始终一样。

6、为了充分揭露野心对于人们的恶劣影响,莎士比亚在揭示人物性格的矛盾性的基础上, 进而深入地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的历程。他还写出了转化后的麦克白所体现出的性格   上的矛盾性,这是一般人所不易觉察到的然而却是十分重要之点。

7、《麦克白》是一出揭露和鞭笞野心的悲剧,麦克白由于野心的驱使走上了犯罪道路,并且   最终成为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受到举国一致的声讨,便是证明;所以,人们通常称《麦克   白》为“野心的悲剧”。

8、作者是把野心作为一种与人性相对立的邪恶的社会因素来看待的,一个本着善良人性和美好前途的人文主义英雄,却在野心的腐蚀和毒害下遭到了毁灭,这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9、明白了主题,作品的悲剧性一目了然,这里所展现的依然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这种理想不能得以实现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善良、高贵的英雄在邪恶的社会力量面前所遭到的可悲的毁灭。

10、《麦克白》在艺术上有许多不同于莎翁其他悲剧的地方,这也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它具有情节开展上的快速性。在单一主线的开展过程中,作者集中描绘了麦克白的三次血腥行   动:谋杀邓肯、谋杀班戈、血洗麦克德夫城堡。三个步骤一个接着一个,紧密相扣,把情节   快速向前推进。

其次,悲喜场面的巧妙搭配。悲喜对立又相互映衬,作者运用悲喜映照手法,把悲喜的因素融合到同一场景之中。

第三,幻想因素的奇妙运用。诗人的“狂放的想象”在剧中得到了充分而奇特的表现,这突   出地反映了在女巫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是作者幻想的产物。

 

第十节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1、在莎翁的三部爱情悲剧中,《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写在最后的,可能是由于对社会   生活有了更为深切的体验,这个悲剧,无论就题材内容还是主题意蕴而言,较之莎翁的其他   爱情悲剧,更具有综合性和多义性。

2、《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在历史背景上与《裘力斯•凯撒》相承袭,但在情节内容上和形象刻画上却自成一体,因而要独立地看待它。


3、作为一出取材历史的悲剧来看,它反映出了作者一贯所具有的思想观点:代表统一与和平的势力最终会胜利。在剧中,围绕“谁主罗马”这一中心问题,作者描绘了安东尼与奥克   泰维斯(凯撒)之间的激烈、尖锐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4、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剧看做是一出爱情悲剧。但却是一出特殊的爱情悲剧,因为它写出了爱情对于政治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5、这个剧的特色和成功之处,在人物造型上充分体现出来。对于男主人公安东尼,作者把他放到各种冲突中去进行描绘,显示出了刻画性格上的深度和广度。安东尼是一个英勇的将才,但却缺乏政治上的远见,这就是莎翁让我们看到得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安东尼。同时,莎翁还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上的安东尼,这主要通过他与女王的关系来体现的。总之,尽管安东尼有不少缺陷和弱点,但他绝不奸猾、冷酷和虚伪,他生性热情爽朗、善良正直、感情真挚、   英勇豪迈,不愧为一个“英雄形象”。

6、克莉奥佩特拉是莎翁人物画廊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她赢得了不少批评家的热烈喝彩。   与安东尼一样,这同样是一个真实生动、复杂而具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与安东尼的关系中。她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复合形象,她的价值绝不在于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在于艺术的天才创造。

7、这个剧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除了真实生动、复杂而深刻的人物形象外,还有东方的浪漫色彩。和这种浪漫相结合的,是这个剧的意境和诗的描绘,其华丽的辞藻,夸张的语言,   奇特的比喻,都能以诗的感染力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第十一节 《科利奥兰纳斯》

 

1、《科利奥兰纳斯》与《裘力斯•凯撒》一样,是莎剧中所公认的古典悲剧,它的内容完全是政治的,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相比,它的风格可以称得上是极其严肃的。

2、这个剧所反映的就是科利奥兰纳斯的悲剧。这一悲剧的根源何在呢?我们认为,这一悲剧具有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作为一个贵族阶级出身的人,科利奥兰纳斯体现出了贵   族英雄的特性。作为一个贵族英雄,他认为自己有权利有义务站出来与市民对抗。他的骄傲   和自尊就是源于这种思想。

3、放逐后的科利奥兰纳斯,为了复仇,不惜投靠外邦,勾结敌人军队来攻打罗马,这一行为,构成了他的悲剧的关键。他原来只是与市民阶级发生矛盾与冲突,而现在他却站到了整   个国家和民族的对立面。他不惜以毁灭整个国家为代价,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他已经   由一个贵族英雄转化为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成为国家和民族的叛徒。

4、科利奥兰纳斯的悲剧,从表面看,是根源于他的骄傲,他的强烈的自尊心,实际上更深一层,是来源于他的个人主义,极端的自私自利。

 

第十二节 《雅典的泰门》

 

1、《雅典的泰门》是莎士比亚在他创作的第二时期写下的最后一部悲剧。这是莎翁悲剧的压   卷之作,具有思想上的凝重性和风格上的悲怆色彩。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2、这个剧的情节比较简单,主要是写泰门的悲剧。虽情节简单,但是它所蕴含的思想却是异常深刻的:通过泰门的悲剧,揭露了一个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的社会。

3、为了更好认识这个剧的思想意义,我们拿它与《李尔王》做一简单比较。从这两个人性格的展示来看,李尔显然要胜过泰门,因为他从昏聩到疯狂,再到理智,认识上有一个升华过程,这就使他的形象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也更富理想色彩。然而就悲剧的批判性和


揭露性而言,《雅典的泰门》则要比《李尔王》激烈有力得多。作者以犀利尖刻的语言,揭露社会的块块毒疮和种种罪恶。就揭露、批判社会的广度而言,《雅典的泰门》也略胜《李尔王》一筹,尽管两剧反映的都是权力和财富对于人性的腐蚀作用,但《李尔王》还限于家   庭范围之内,而《雅典的泰门》则扩展到了全社会,甚至可说是整个私有制社会。

4、《雅典的泰门》是莎翁创作的最后一部悲剧。此后,他与悲剧彻底告别,进入了传奇剧的   创作。

 

第七章 莎士比亚的悲喜剧

 

第一节 悲喜剧的界定问题

 

1、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整个历程中,有一个十分奇特而引人注目的现象:

他在集中精力进行悲剧创作、用以反映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的尖锐矛盾和巨大反差时,却骤   然停下悲剧创作,连续写出了 3 部不同于悲剧,也不同于喜剧的独特作品,即《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

2、戏剧如何才能将这种“真实状态”、“常规模式”反映出来呢?

莎翁为此作出了努力和探索:他在历史剧中,将严肃与戏谑交织在一起,在喜剧性的福斯塔   夫式背景上,发展出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那个充满血与火、进步与残酷的历史年代;他   又在喜剧中,在欢快明朗、热烈奔放的及基调中,夹杂进了诸如安东尼奥的忧郁惆怅、杰奎   斯的冷漠厌世等低沉暗淡的音符;而在他的悲剧中,从而收到悲喜交融、寓庄于谐的特殊效   果。

3、莎翁接触到的英国社会残酷现实,远比过去深,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严酷的现实产生剧烈的冲突。这一切,使他毅然放弃历史剧和喜剧的创作,转向悲喜剧的创作。

4、悲剧与悲喜剧的区别:悲剧适合于表达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的严重对立,体现作者的愤懑激情和批判精神,而悲喜剧则更适合于提出社会问题,体现作者对于复杂现实的严肃思考。   莎翁的悲喜剧,集中反映出了战争与奸淫的问题,门第观念与等级不平的问题,以及强权与苛政的问题等。

5、“普通人”的优美情操及其不幸命运,成为莎翁悲喜剧描述的重心。这一新的审美天地的   开创,对于后世欧洲戏剧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意义深远的。

6、悲喜剧的产生原因:英国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文艺观念的更新发展也与悲喜剧的创作紧密相关;作为文艺创作的主体的作家,他们的创造革新精神,则是促成悲喜剧的根本动力。    7、莎翁在其著名的悲剧《哈姆莱特》中,宣示了自己的戏剧创作纲领:戏剧必须“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目的,给它的时代看一看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他还为此设想了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型戏剧的模式:场面支配模式、文字质朴、富于技巧、兼有刚健和柔和之美、壮丽而不流于纤巧等等,总之感情要节制,不要像悲剧或喜剧那样过火与夸张,要兼有各种戏剧的优点,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绝妙的戏剧。

 

第二节 莎氏悲喜剧的艺术特征

 

1、莎氏悲喜剧的艺术特征:

首先,悲喜剧的戏剧冲突在喜剧形成或背景上的展现,存在着相当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这一冲突是悲剧性的。


其次,弥漫全剧、贯穿始终的阴郁气氛。

第三,形象塑造上的非英雄化和非夸张化倾向。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向现实大   大靠拢;正面人物头顶的灿烂光环大为收敛,反面人物脸上的丑角油彩明显暗淡,形象塑造   的真实性得到了增强。

第四,蕴含悲剧性的喜剧性结尾。莎翁的悲喜剧,在作品的结尾,都有一个情节的逆转。原   本尖锐、激烈的悲剧性冲突,却突然一喜剧收场。

 

第三节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1、《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悲喜剧。这是一出很独特的戏剧,悲喜混   杂的因素,使人们对它的意义长期迷惑不解,因而成为莎翁最艰深的一部剧本。

2、这个剧的题材取自荷马史诗。

3、这个剧的背景是荷马史诗中的英雄时代,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看来,那是一个黄金时代,   一个最完美的人类社会。

4、莎士比亚为了借古讽今,为了揭示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外表和本质的巨大反差:表面上的繁荣昌盛,崇高辉煌,骨子里的私欲横流,个人利益驱动一切。剧中这种反差在战争和爱情   中反映出来。

5、在莎翁笔下,他的女主人公的绝大多数,都具有着优美绝伦的品性,唯独克瑞西达是个例外。她把自己的年轻美貌当作资本,与他人进行爱情交易;她颇有心计,老练世故。她是   全部莎剧中最负心、最薄情的女子。

 

第四节《终成眷属》

 

1、《终成眷属》的题材来源是薄伽丘《十日谈》中第三天第九个故事。

2、这个剧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爱情能不能冲破等级、门第和地位的界限?这是当时一个尖锐的问题。

3、尽管作品所提出的中心问题,在剧中并未得到圆满解决,但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却是明确显然的。莎翁通过这个爱情故事,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并且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批   判态度。

4、在这个剧中,海丽娜的形象,显然是作者肯定与歌颂的对象。她具有美好的禀赋,温和善良,聪明能干,而最重要的品性是勇敢、坚决,不依傍他人,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自己的   智慧和力量,通过努力和斗争,去争取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权利。敢于行动,是她性格中   焕发出的最耀眼的光彩。

5、勃特拉姆这个形象,在他身上有着明显的贵族意识和享乐思想。是一个正在资产阶级化的贵族青年,在他身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的许多恶习,因而更具有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第五节《一报还一报》

 

1、《一报还一报》也提出了尖锐的、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被归于悲喜剧的行列,情节曲折。

2、本剧在暴露社会黑暗上,较之《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更为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锐利,矛头直指执政掌权的统治者本身。剧中的安哲鲁,就是这个社会法律与统   治的代言人。


3、剧中女主人公伊莎贝拉,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她心地纯洁,道德高尚,为了营救弟弟,不惜抛头露面,四处奔走,在安哲鲁这样的大人物的威逼利诱下,毫不动摇,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宁肯死也不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贞洁。美貌只有和德行、灵魂结合起来,   才能体现出真正的美,完整的美。这是莎翁的一贯思想,而在伊莎贝拉身上,体现的尤为清晰。但是,她不同于莎翁早期喜剧中的那些浪漫女性。她对生活已不抱有天真热烈的幻想,   对爱情已兴趣索然;甚至看破红尘,想归隐庵门,以度余生。这些反映出她对人世的淡漠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她心灵中美好的一面;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普通人,她既无力与社会抗争,又不甘心出卖灵魂以求同流合污,只得采取退避忍让、洁身自好的方式去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中的最后一片净土。

4、因此,我们认为在伊莎贝拉身上,体现出了某种性格的深度;而且这一深度,又与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给人以更多的思索余地与启迪意义。

 

第八章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

 

第一节 莎氏传奇剧产生的条件

 

1、从 1608 年开始,莎士比亚进入他创作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他的戏剧作品一共有

6 部:《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两个高贵的亲戚》、

《亨利八世》。除了后两部作品是他和弗莱彻合写的悲喜剧和历史剧外,其他 4 部作品在风格上都有某些共通之处。

2、造成莎翁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可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原因是什么呢?首先,客观方面的原因:1、剧场环境的改变。2、童龄演员的起用。3、观众成分的变化。

4、王室与戏剧演出的关系。其次,主观方面的原因:莎翁的传奇剧的主题是宽恕与和解。这一思想对莎翁来说是源远流长的。这种思想在莎翁的悲剧创作中,最明显的例证是在《李   尔王》中。

3、可见,宽恕和和解的思想,是莎翁头脑中一贯存在的东西,而在传奇剧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4、这一扩展的原因在哪里呢?

在莎翁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他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时时不忘批判社会的弊端,同时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坚信人类最终会克服自身的罪恶, 在未来的社会中达到自我的完美实现。然而,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两者当然是无法融合在一起的。于是,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莎翁便从人的精神入手,寄希望于道德感化的力量,以此克服社会中的恶。这样,在他的创作中,便出现了以善化恶、以爱化仇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其喜剧阶段已经萌芽,到了悲剧阶段,由于作者集中笔力展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心探求两者间的融合,所以被抑制和隐藏了起来,而现在,随着社会现实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英国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加深,莎翁更加感到人文主义理想的难以实现,于是他一方面继续深入揭露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原有的思想基础上,把理想实现的希望寄托到未来和下一代身上,寄托到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普遍改善上。这样,在他的传奇剧中,   戏剧冲突依然尖锐、激烈,但戏剧冲突的背景却变得虚无缥缈,冲突解决的方式也变得温和起来,带有更多的理智色彩和空想性质。


第二节 莎氏传奇剧的审美特征

 

1、莎翁早期的喜剧创作,由于其歌颂性主题的表达,体现出了乐观开朗、欢快活跃的基调;   中期的悲剧创作,则由于揭露性、批判性的极度增强,其风格发生根本变化,渗透进了一种沉郁、悲怆、愤激的色调。后期传奇剧的创作的风格特色是“神奇诡谲、飘渺远逸、清丽俊秀、圣洁至纯”。

2、传奇剧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

首先,浪漫情节中的奇岖美。情节的离奇怪异,变幻莫测,是莎翁传奇剧的首要特征。作为   情节基础的人物命运,似乎都操纵在神灵的手中,因而变故迭起,险象环生。

其次,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在莎翁的传奇剧里,在剧情由悲转喜的过渡阶段,都有一个自   然背景和田园环境的描绘。

第三,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莎翁传奇剧的结构原则为:剧情(家庭关系)由合(和谐)到分(分裂)再到合(和谐),场景由宫廷到社会(田园)再到宫廷。这是一个圆形结构方式。 3、神力描写在莎翁传奇剧中也异常突出,诸如梦境、神谕、魔法的神秘效验,妖怪、精灵的时隐时现等。它们在剧情启动、演变、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超自然的神奇因素,是构成莎翁传奇剧的基础,它们出于作家狂放的想象,一旦在剧中活动起来,便能产生特异的审美效果,给人以神奇怪诞、玄妙诡谲的感受。

5、偶然因素在莎翁传奇剧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剧中绝大部分关键性细节,   均与巧合有关。

6、“惊悸不安”、又“甜蜜心醉”,其实这就是“奇岖美”的感受。这感受的取得归因于作品情节上的浪漫性与传奇性。

7、莎翁传奇剧的圆形结构中,时间也就成了一个寓意人物,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时间将剧情一分为三:第一部分为悲剧阶段,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层出不穷,在主人公面前,苦痛   和灾难接踵而至,一切都在向着死亡和毁灭迅速推进;第二部分为过渡阶段,矛盾和冲突正   在冰消雪融,阴郁的气氛正在被欢快明朗的气氛所取代,形势发展的趋势愈益有利于主人公   的命运;第三部分分为喜剧阶段,矛盾冲突迅速解决,主人公的愿望得到完满实现,一切都   沉浸在欢乐和音乐之中。

8、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在上述三部分情节安排中,作者并非均衡地分配时间,而是相对延长情节的中间阶段。中间阶段的相对延长,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表明从分裂到和谐,从   不幸到欢乐,既取决于人们心灵创伤的治愈,也取决于人们污浊灵魂的净化,而这两者,都   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经历长时期的精神磨砺和脱胎换骨的改造。时间在圆形结   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清晰地显露出来。

9、艺术作品的总体风格,是其内部构成因素所具有的特色总汇。莎翁传奇剧中浪漫情节所体现的奇岖美,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以及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当然也还有语言表达上的纯净美等等,它们交融汇聚,凝练升华,终于形成了莎翁传奇剧的总体审美风格,这就是:   神奇诡谲,飘渺远逸,清丽俊秀,圣洁至纯。

 

第三节 《冬天的故事》

 

1、《冬天的故事》是莎翁传奇剧的一个代表,全剧充满诱人的神奇色彩,又包含着丰富  的现实主义因素。

2、这个剧的题材可能来自民间传说。

3、这个剧带有强烈的寓言性。在爱情描写上,突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


4、莎翁传奇剧的圆形结构原则,在本剧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原本和谐美好的家庭关系,由于主人公之间的性格冲突,迅速走向分裂;经过漫长的精神痛苦的历程,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得到解决,家庭关系重归和谐美好。与此相适应的。场景由宫廷开始,随即转入田园,   然后再回到宫廷。这一圆形结构方式,具有鲜明的象征性:社会生活也与自然生活一样,都在按照其内部规律发展变化着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情节的传奇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浪漫色彩。

 

第四节 《暴风雨》

 

1、《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传奇剧之一,也是莎翁 23 年戏剧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独立完成的作品。它无疑标志着莎翁思想和艺术的一个总结,标志着他与戏剧舞台乃至人生舞台的一个告别,因而经常被人视为莎翁“诗的遗嘱”或“天鹅终曲”,并被推崇地置于许多莎翁戏剧集本之首。

2、本剧的情节带有浓郁的幻想性与象征性。主人公普洛斯彼罗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他实际上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3、作者通过普洛斯彼罗形象的塑造和歌颂,表达出了他对人类美好前途的坚定信念和真诚祝愿。

4、作品的结尾是令人深思的。普洛斯彼罗没有继续留在海岛上,而是携同年轻一代重新回到米兰去。他接受了严峻的“暴风雨”的洗礼,变得更为老练、成熟,思想与精神都提高到   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将重返人间,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美好、和谐的新生活。他坚   信人类的未来,坚信年轻一代必将胜利、幸福,所以他预言海上将风平浪静,有吉利的顺风吹送。全剧在高昂的欢乐颂的乐曲中结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第九章 莎士比亚批评简史

 

第一节 直感认识阶段 同时代人眼中的莎士比亚

 

1、最早的莎评可以追溯到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但是,在伊利莎白时代,文学批评还没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既没有专门的批评家,也没有专门的批评文章,甚至批评本身尚处于内涵与外延均不明确的模糊境地。这一切决定了早期莎评的特点,即它更多地是属于直观的感受,;零散的片断,个人的好恶,甚至掺杂着利害冲突和相互恩怨等因素,较之理智的分析,   系统的阐释,客观的评价,上有相当距离。

2、就敌意的批评而言,最显著的例子见于“大学才子”派首领格林在临终时对他的同仁的告诫之中。莎士比亚善于吸收前人创作的有益经验,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   经验,从而取得了青胜于蓝的惊人效果,这正是格林嫉妒和不能容忍的真正根源所在。

3、赞美、颂扬、惊叹是早期莎评的主流。还在莎士比亚处于创作首期的时候,毕业于剑桥和牛津大学的学者米尔斯,已经看出莎士比亚的辉煌前程,他在自己的文集《智慧的宝库》中,对莎士比亚竭尽赞美之辞,说莎翁的诗歌“有奥维德式的甜美机敏”。《维纳斯和阿都尼》、

《鲁克丽丝受辱记》两首长诗写得“温柔香甜”,十四行诗写得“妩媚动人”。

4、在莎士比亚同时代人的批评史中,著名戏剧家和学者本•琼生的评史是最引人注目的。他的评价集中反映在他为莎翁第一对开本所写的一篇题辞中。这是一篇充满赞誉之词的诗篇,   确立了莎士比亚在英国和世界戏剧史上的崇高地位。琼生对莎翁的评价,尤其是他认为莎翁


是“时代的灵魂”、“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这两句话,已经成为莎评史上的至   理名言。

 

第二节 真正批评的发端 17 世纪中后期莎评

 

1、17 世纪以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去分析评价莎士比亚,是本时期莎评的主流。

2、极端派以新古典主义的狂热分子莱莫为代表,开明派以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德莱顿为代表,   两者既有联系,又区别鲜明。

3、莱莫是历史学家兼批评家,对古典艺术盲目崇拜,因而以机械的态度,套用古典创作法规,苛求于所有作家。嘲笑莎士比亚的剧作,认为他的悲剧写得“颠三倒四。乌七八糟。吵   吵闹闹,没有内在一致,没有一点理智的火花,没有任何规则能约束住他狂放的心智”。他以《奥瑟罗》为例,说明莎士比亚作品的低劣,认为它是一部“毫无味道的流血闹剧”。莱莫最终获得了一个“有史以来最拙劣的批评家”的称号。

4、德莱顿是 17 世纪最重要的莎评家。在莎士比亚批评史上,他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深入、

客观地分析评价莎士比亚创作的批评家。他对莎士比亚的批评主要包括在他的 3 部批评文集中,它们是《论戏剧诗》、《论前一时代的戏剧诗》、《<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剧本的序言》。在总体评价上,德莱顿并不亚于本•琼生,他称莎翁为“我们的戏剧诗人之父”,“今古诗人中的诗人”。

5、德莱顿在具体剖析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时,突出地指出了两点:一、人物性格的塑  造。二、激情的描绘。

6、虽然德莱顿极力推崇莎士比亚,承认他的伟大,但对他的创作方面不合规范之处仍感 遗憾。这说明了,德莱顿的观点,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新古典主义趣味结合的产物,但却由   此奠定了 18 世纪英国古典主义莎评的基础。

7、17 世纪莎评是对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次“定性分析”。

 

第三节 莎评基调的奠定-----18 世纪莎评

 

1、18 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仍然是新古典主义。但在英法两国,情况却是不相同的。法国作为新古典主义的发源地,它的批评家们如伏尔泰、狄德罗等,对莎士比   亚的态度,是十分严厉的;而在英国,德莱顿的后继者们,如蒲伯、约翰逊等,由于继承了   他的宽容态度,对莎士比亚则肯定越来越多。约翰逊对莎翁的卓越见解是 18 世纪莎评中的里程碑。

2、作为一个遵循古典主义艺术原则的大师,伏尔泰对莎翁的批评,自然是从古典戏剧的规范出发,与德莱顿相似,他对莎剧的指责主要集中在“三一律”和“得体说”两个问题上, 即违反“三一律”,在人物造型上,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缺乏节度、缺乏条理、缺乏逼真”,即不够得体,缺乏艺术性。但他也承认莎士比亚是一个“具有充沛活力和自然的卓越天才”。

3、狄德罗是启蒙作家,最重视道德教化,因此,他认为莎剧的一个最大弱点就是缺乏教育民众的作用。

4、英国蒲伯对莎翁的理解是比较深透的。他认为莎翁是有灵感的,他不机械地模仿自然, 而是体现自然,代表自然;他的人物本身就是自然本身,而不是它的副本。在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上,蒲伯认为莎翁作品如同一座“哥特式建筑”,具有“庄严雄伟”的气魄。

5、约翰逊在莎评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以客观的态度、合理的标准、辩证的方法、精


辟的分析,对莎士比亚的艺术,进行了总体上的评价和总结,是 18 世纪莎评基调中的主旋律。他对莎学研究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他提出了衡量莎士比亚艺术的根本标准是“理性”和“常识”,即“文学反映永恒人性”的标准,从而打破了古典主义批评的清规戒律。

2、他提出了作品优劣时间检验和比较检验的方法,从而破除了古典主义者一味好古的因袭惯例。

3、他为莎翁戏剧创作中的犯规行为进行了有力的辩护,从而推翻了新古典主义  者强加给莎剧的诸多贬抑之词。

6、18 世纪对整个莎学研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是,诞生了一大批功力深厚的莎剧校勘者和编纂者。其中公认贡献最大的有 9 位,即罗武、蒲伯、席遏鲍得、汉莫、沃布登、约翰逊、凯派尔、史蒂文斯和马龙。

7、18 世纪后期,莎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对莎剧人物的探讨。在这方面出现了三位最有代表性的批评家,他们是摩尔根、理查生和惠特利。其中,摩尔根的批评尤为重要,他提出了一个理论:对作品的正确评价来源于印象和感受,而不是靠理性的分析。他的著名论断是:   在戏剧作品中印象就是事实。摩尔根是整个莎评转入浪漫主义批评阶段的最后一个航标。

 

第四节 崇拜、思索、诅咒----19 世纪莎评

 

1、19 世纪是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繁荣和鼎盛,涌现出了康德、黑格尔、泰纳、别林斯基等一大批堪称一流的美学家和批评家。因此,19 世纪莎评是莎士比亚进入世界艺术宝库的最后一张通行证,同时也是对他作品总体价值的一次高水准的评断。

2、19 世纪莎评主要是沿着三条不同线路进行的:1、浪漫派批评。他们从主观感受出发, 盛赞莎士比亚的艺术天才,断然否定新古典主义加在莎翁身上的一切非难之词,表现出了对   于莎翁的无限崇拜。2、现实主义派批评,他们从客观现实出发,力图通过冷静的思索与理智的判断,发掘莎翁创作所蕴含的丰富社会内容和体现出的时代意义。3、与前两派形成鲜明对照的,出现了对莎士比亚近于诅咒的批评,主要来自两位声名显赫的文学大师,即英国   的萧伯纳和俄国的托尔斯泰。他们的批评,使 19 世纪莎评呈现出了复杂化的局面,迫使人们去思索更多的问题。

3、19 世纪浪漫派莎评的旗手是柯尔律治,他的批评全面完整地反映了浪漫派艺术与莎士比亚创作所产生的共鸣。他抨击新古典主义对莎士比亚的责难与曲解。

4、19 世纪现实主义派莎评在俄国表现突出,这是与俄国文学当时所走的现实主义道路分不开的。别林斯基对莎翁创作的重视,正是出于自身提倡现实主义的需要。他认为莎翁能从个   别中看到普遍,从形象中体现思想,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全一致。

5、萧伯纳与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攻击是激烈的,否定也是彻底的。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缺少美感,缺少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五节 五光十色的莎士比亚----20 世纪莎评

 

1、20 世纪初,布拉德雷的名字,标志着自柯尔律治以来浪漫派莎评的顶峰。他著名的论著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在这部演讲集中,他运用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阐述和总结了莎翁的悲剧作品,使人们对莎剧的本质特征和美学价值,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2、20 年代开始,出现了新现实主义莎评。属于传统莎评的范畴。它的主要出发点是:要求把莎剧痛莎翁生活联系起来看,把莎剧放到当时的现实历史环境中区考察,放到当时的戏剧


传统、舞台结构、演员特点、演出技巧、观众结构、当时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流行的思想,   一句话,放在“客观现实”之中去考察。

3、40 年代前后,涌现了一批探索莎翁世界观和哲学思想方面卓有成效的批评家。代表人物是蒂里亚德和丹比。他们的研究发法是联系伊利莎白时代人们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用以考察   莎剧中所体现的各种思想的渊源。蒂里亚德的《伊莉莎白朝的世界图像》和丹比的《莎士比   亚的自然观》,是公认的这方面研究的标准著作,它为人们提供了两把打开莎翁思想宝库的钥匙。

4、心理批评派是 20 世纪初兴起的一个重要莎评流派。它以心理分析的方法,对莎剧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开创了莎学研究的新局面。

5、意象—语义派莎评兴起于 30 年代,这是 20 世纪又一股具有创新意义的批评潮流。它的特点在于着眼作品的语言形式,力图从语义的各种类型,诸如意象、比喻、象征、典故等入   手,去探索作家形象思维的规律及其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进而揭示剧作的主题思想和审美   价值。

6、意象派的开山鼻祖是斯珀津。她对莎剧中的各种意象,进行了整理、筛选和归类,试图从中找到某种规律性。另一个有成就的学者是德国的克莱门。

7、原型批评派是 20 世纪中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批评派别。它的特点是把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文学批评。对这派批评家们在理论上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英国的人类学家弗雷泽和   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这派莎评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威尔逊•奈特。他重点探讨了莎剧中作为原始意识之一的宗教仪式。

8、马克思主义莎评是 20 世纪初兴起的一支独立的莎评队伍,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作为批评的基本依据,对莎士比亚剧作这份人类文化宝贵遗产进行了评价。前苏联在这方面进行的工作最多,主要以阿尼克斯特、莫洛佐夫等人为代表。此外,东欧的卢卡契、布莱希特、   魏曼以及英美等国的考德威尔、韦斯特等人。

9、20 世纪莎评大大丰富了从艺术规律方面来探索莎士比亚成就的研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莎学研究主公方向:发现莎士比亚全部创作以审美为核心的运动规律。


安徽自考助学解答老师

安徽自考助学咨询报名老师

解答安徽自考助学政策,报名安徽自考助学

安徽自考助学咨询老师
  当前位置:
2025年4月安徽自考助学报名开始啦!
*请选择报考地: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选择报考层次:
*请输入手机号码:

您提交的信息将会由安徽自考助学中心用于电话回访,点击“提交”即视为您同意本站收集上述信息,本站将按照《隐私政策》保护您的信息。

*请输入您的姓名:
*请选择报考层次:
*请选择您的报考地市: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2025年安徽自考助学报名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