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从晚清开始,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功归诸梁启超。
(2) 梁启超:揭起“诗界革命”的旗帜,是以诗评家身份出现,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他重在理论倡导】。
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他主张用俗话作诗——所谓“我手写我口”)【重创作实践】。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开端
1、时间:1917年5月4日
2、直接背景和动力:五四新文化运动
3、主要阵地: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4、主要目标和任务:“三反”、“三提倡”
A、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B、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C、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
5、兴起: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注重形式方面的改革。
高潮: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从此文学革命就正式展开了。
发展:(得到了钱学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
A、得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其他先驱者的响应,钱玄同最早表示“绝对赞同”;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
B、文坛上的“双簧戏”(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照旧文人的口吻,汇集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与言论,写成一封致《新青年》的信;刘半农根据王敬轩的信逐一辩斥。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注意,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新文学摆出了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从人道主义出发,对运动做出指导。
6、主要实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他的第一篇百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新青年》4卷5号)
二、20年代最有名的三次文学论争:
1、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批判;
2、对以梅光迪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的批判;(1922年)
3、对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批判。
(知识点:吴宓、胡先骕都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立场写了《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尝试集》出自胡适】 胡适和李大钊引起了新文学内部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一)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文学社团,1921年月1月4日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存在11年)
1、成立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会刊: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3、文学主张 :“为人生而艺术”;
4、创作方法:写实主义 ;
(二)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1日。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他郑伯奇、田汉、张资平、穆木天等7人,当时都是留日学生。们先后出版有《创造季刊》等。
创造社大体可分为前后两期,以1925年“五卅”为分界线。前期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是 “为艺术而艺术”。文艺思想和创作倾向是以浪漫主义为旗帜的。后期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开始倡导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
(三)语丝社:由孙伏园等人发起,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语丝》的主要撰稿者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
由于《语丝》同仁及所有撰稿人共同努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一个“语丝派”;“语丝派”创造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语丝文体”。
语丝文体:是以文艺性短评和随笔体散文为主要形式;立论犀利,思想缜密,措词辛辣,形象生动;写作时,“无所顾忌,任意而谈,”不拘体裁,浑洒自如,寓讽刺于诙谐之中,有丰富的幽默感,而泼辣、幽默是它的总的艺术特征。
(四)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主要成员冯至等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
(五)新月社:
1、1923年在北京成立
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等英美留学生
3、刊物有《晨报副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4、受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影响,崇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倡导新格律诗
(六)湖畔诗社: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做情诗的社团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一、问题小说:以小说的形式反映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婚姻问题、儿童问题、劳工问题、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代表作家与作品:冰心的《两个家庭》和《超人》、卢隐的《海滨故人》和《或人的悲哀》、叶绍钧的《隔膜》和《遗腹子》、王统照的《沉思》、《湖畔儿语》和《山雨》与许地山的《革命鸟》和《商人妇》
二、乡土小说:20世纪20年代以故乡农村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
代表作家:许杰、许钦文、鲁彦等,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先行者。鲁彦的《黄金》堪称代表作。
影响:乡土小说推动了农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拓宽了文学表现的形式。
三、浪漫抒情小说:
1、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2、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
3、在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4、主要代表作家:郭郁达夫.其他许多作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具体结合郁达夫作品论述浪漫抒情小说
1、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比如说:郁达夫作品中的人物取名“老郁”“于质夫”等来塑造自我形象染上浓重的自我表现色彩;
2、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如郁达夫的《沉沦》;
3、在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如郁达夫的《青烟》。
五、叶绍钧
叶绍钧又名叶圣陶(1894_1988),苏州人,语文教育家、小说家,是文学研究会的12个发起人之一。20年代相继出版了《隔膜》、《城中》等五个短篇小说集。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是他在这时期表现的最为成功的对象。《隔膜》、《遗腹子》等篇无情的讽刺了小市民无聊、庸俗、空虚、陈腐的心态和习气。
《倪焕之》是叶绍钧的唯一的长篇小说,曾被誉为“扛鼎的工作”。叶绍钧小说以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叶绍钧还是中国童话的开山者。从1921年开始创作《小白船》到出版《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鲁迅的评价是;“十来年前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第三、 四章
一、鲁迅
1 鲁迅,浙江绍兴人,学名周树人。
“鲁迅”是1918年5月在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
2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幻灯片的刺激;不适合从事医学事业;对历史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3 两篇论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主张“立人”的观点.
4 鲁迅创作成果: 现代小说《呐喊》14篇 《彷徨》11篇
历史小说《故事新编》8篇 共33篇小说。
散文诗集《野草》
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 14个杂文集 前期五个,后期9个。
5 鲁迅作品最多的是杂文。
6 《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7 《狂人日记》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日记》的艺术特点:
1.构思精巧。通过狂人之口来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比通过正常人之口来揭露显得更深刻﹑有力。
2.日记体手法的运用。
3.采用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
1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2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悲剧和喜剧的有机交织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塑造人物。
3形式上独特:以传记的形式写。
阿Q形象——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物质层面: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精神层面:1、 浓厚的封建意识,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
2、沾染上不少坏习惯:酗酒、赌博、耍无赖、欺负弱者
3、精神胜利法(最突出的性格特点)
4、潜在的革命性
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
• 时代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失败主义思潮的表现,是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
• 阶级根源: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保守、落后、愚蠢、目光短浅,在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时无可奈何,反抗又屡遭失败,找不到出路,为了逃避痛苦,便产生了精神胜利法。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
• 反抗封建婚姻,幸福结合(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 幸福的结合是悲剧的开始(社会的议论、生活问题、家庭矛盾)
• 悲剧结局:子君回到父母家中,死了;涓生悲伤不已
子君悲剧产生的根源
• 社会原因:议论杀人
• 经济压迫: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 自身原因:个人奋斗的思想,把两个人的结合看成了人生的终点。“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二、胡适
胡适是中国新诗最初的的倡导者与探索者。他创造了以通俗明白为主要特征的“胡适之体”。
《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 胡适的诗《老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白话诗。
• 周作人的《小河》被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 新诗创作的流派:
• 一,人生派 文学研究会。
• 二,浪漫派 创造社,主张“绝端的自由”。代表诗人是郭沫若,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奠定了他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三,小诗派 小诗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或缘事抒情,或因物起兴,或寄情于景,以捕捉刹那的自我感受和哲思,充分体现了人觉醒之后的内在困惑。
• 代表诗人:冰心 宗白华
• 代表作品:冰心的诗歌集《繁星》《春水》
• 宗白华的小诗集《流云》
• 四 湖畔诗社
• 五 新月诗派
• 六 早期象征诗派 发生于20年代中后期,代表诗人是被称为“诗怪”李金发,代表作《弃妇》
三、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 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 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 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 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四、闻一多的诗歌“三美”理论
音乐美:诗的音节,必须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绘画美:诗的辞藻华丽,有色彩。
建筑美:节与节之间匀称;句式要均齐。像砌房子一样。
五、闻一多与徐志摩诗歌比较
• 相同处:
• 注重艺术上追求,致力于新格律诗的建设;
• 创作内容上,写过不少揭露黑暗现实,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都写过不少爱情。
不同处:
• 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徐志摩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
• 闻一多是将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相结合,而徐志摩偏重西方现代诗;
• 闻一多侧重于诗歌形式的讲究与色彩的选择与运用,徐志摩注重诗歌音乐美。
第五章
1、春柳社:中国戏剧团体。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创始人李叔同。
春柳社的戏剧活动可分为前期春柳和后期春柳两个时期。前期春柳包括1907~1909年在日本东京的演出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两次演出,一次是1907年6月1、2日公演的《黑奴吁天录》,这次演出在东京引起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另一次是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剧《热血》。
2、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成立于上海,由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13人发起,主要刊物是《戏剧》月刊,它主张把戏剧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轮子”,“搜索社会病根的X光镜”,是为人生派文学观在戏剧领域里的反映。他们以批判传统旧戏、介绍西洋话剧、提倡“爱美剧”(非职业的,非专业的,不受资本家操纵支配的,批判以商业为目的的戏剧)而著称,对于丰富现代戏剧理论和创作作出了较大贡献。
3、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成立。由应云为、谷剑尘,汪仲贤、欧阳予倩、徐半梅等组成。倡导写实和“爱美剧”。
4、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成立,
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7人,都是留日学生。
创造社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文学主张往往很矛盾。一方面提倡表现“自我”、尊重“个性”,崇尚“自由”,另一方面又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使命”。但总体倾向是浪漫主义。
后期倡导革命文学,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其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
5、丁西林:一位杰出的喜剧家,1923年创造的第一部独幕喜剧《一只马蜂》一鸣惊人,显露他出众的幽默才能和高度的喜剧艺术技巧
6、《女神》表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A.思想内容上:
第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炉中煤》
第二、歌颂反抗、叛逆和创造精神。《凤凰涅槃》、《我是个偶像祟拜者》《匪徒颂》。
第三、塑造了一个自我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表现强烈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天狗》
B.艺术特色:极具浪漫主义精神。
第一,革命理想是《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
第二,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激情是《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又一特征。
第三,借助非凡的神话传说,采取不拘一格、自由灵活的表现形式,以奇特的想象与高度的夸张,宏伟的构思与宏大的境界,激昂的音调和急促的旋律,瑰丽的语言与斑谰的色彩,形成雄浑豪放的壮美风格。
7、中国现代最早的戏剧作品是胡适的《终身大事》
8、郭沫若: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熒》的合称,在历史人物身上,表达了五四时期追求人的尊严、反对封建礼教与专制的精神,表达了“妇女解放”的课题。
9、田汉
(一)田汉代表作及其简介:
A.《获虎之夜》
人物:流浪孤儿黄大傻、猎父之女魏莲姑。
思想:通过两人的爱情悲剧,反映封建包办婚姻带来的痛苦,表现男女青年要求婚姻自主的愿望。
B.《名优之死》
人物:一代名优刘振声、恶霸流氓杨大爷;刘振声的徒弟刘凤仙
内容:剧本成功地塑造了刘振声忠于艺术的高大形象,通过刘振声的悲剧反映了艺人们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
C.《回春之曲》
人物:投身抗日的华侨青年高维汉;忠于爱情的梅娘
内容:既歌颂了抗战,也歌颂了爱情。把爱情与抗战有机地结合起来。
艺术:浓厚的抒情;离奇浪漫的情节
(二)田汉戏剧的特色
思想上:感应那个时代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节拍。
第一,无情地揭露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的罪行。
第二,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
艺术上:
1、语言的抒情性
2、情节的戏剧性
3、形式的多样性
第六章
一、现代散文的特点
第一,表现人的个性
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
第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
第五,作家们深厚的学养,使散文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出现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的散文大家。
二、周作人:(最能表现周作人散文个性是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
(一)文:《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诗歌:《小河》
散文:《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谈虎集》、《谈龙集》
(流氓鬼)浮躁凌厉之作:《碰伤》、《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绅士鬼)平和冲淡之作:《喝茶》、《谈酒》、《故乡的野菜》、《乌篷船》
(二)周作人平和冲淡散文的特色
1、以自我为中心,抒写归返自然,顺乎天性,享受生活的情趣。
“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乌篷船》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
2、丰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故乡的野菜》既有生活场景,又引证儿歌民俗、中国古籍对野菜的记载;既对野菜进行形、色、功用等方面的详细介绍,又写故乡人如何利用野菜。
3、主观感情的节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幽远静穆的意境
4、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简洁流畅。有人把周作人散文比作龙井茶,看去全无颜色,然而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三、朱自清:(20年代的散文著作有1924年出版的诗文合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一)散文分类
1、记叙性很强的政论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2、写人记事的散文:《背影》、《给亡妇》、《儿女》。
3、写景抒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1)真挚深厚的感情,如《给亡妇》、《背影》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3)缜密精巧的构思;
(4)清丽细密的语言。
第七章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A.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柔石等40余人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B.左联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北斗》等。
C.左联主要进行的文学活动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
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提倡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D.1936年解散,
缺点:政治上的左倾主义,
组织上的宗派主义,
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
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三、30年代文学论争
(一)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的批判
一方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另一方是鲁迅、茅盾、叶绍钧、郁达夫等,他们被当做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而受到批判。
(二)1928-1930年左翼作家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人性论思想的论争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
(三)左翼作家与以胡秋原、苏汶为代表的“文艺自由”论的论争
(四)左翼作家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性灵文学”的批判
第八章
一、30年代小说:本时期的三大小说流派:
左翼小说
京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二、左翼小说:
(1)、普罗小说:以描写革命为旨归的小说。蒋光慈、洪灵菲、阳翰生为代表。
A、在文学的功能上,将文学等同于宣传。
B、在政治与艺术的关系上,强调政治价值而轻视艺术性。
C、在题材选取上,都写革命。或者正面描写工人农民的觉醒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或者写“革命+恋爱”
(2)、社会剖析派小说:用社会科学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特别是阶级分析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并坚持严格的现实主义方法去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是茅盾的《子夜》。
(3)、东北作家群小说:指“九一八”事变以后流亡到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东北籍作家创作的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等等。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同时也跃动着时代的脉搏,大多取材于家乡人民的抗战事迹和这块古老土地的痛苦蜕变。
三、京派小说:
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创作的小说。这是一个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刊物主要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等等。主要作家作品有废名《竹林的故事》、凌叔华的《弟弟》、沈从文的《边城》等等。
四、丁玲:1927年12月和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发表处女作《梦珂》和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主人公莎菲女士是丁玲早期作品所塑造的叛逆、苦闷的青年知识女性形象系列中最成功、最突出的典型。1931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水》,描写了农民与水灾和官府作殊死搏斗的情景。
第九章
一、老舍:
(一)老舍小说创作的鲜明特色
(1)、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
(2)、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浓烈的“京味儿”;
(3)、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二) 代表作赏析:《骆驼祥子》
A.思想内容:
写出了一个强者沉沦的悲剧,通过悲剧来控诉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说明个人奋斗不能改变生活的命运。
B.艺术特色
以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遭遇为主线的紧凑集 中的结构;
人物塑造上饱含感情色彩的心理描写;
北京景物风俗描写和语言的“京味儿”;
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
A.客观原因:
把人变成鬼的社会:军阀混战、兵匪横行、特务霸道。虎妞的纠缠。
B.主观原因:
小农意识,尤其是个人奋斗的思想;“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胆小怕事、经受不住多次打击。
第十、 十一 、十二章
一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
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的为中心人物,深刻地描绘了中国民族资交阶级悲剧命运和实业救国道路的破产,深刻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压迫下加剧压榨工人以求出路和工人被迫奋起反抗的时代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说明中国社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工人、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子夜》人物 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及典型意义
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民族工业资本家。他想要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民族解放的要求。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面对的是强大而凶狠的对手。因此他的理想只能是幻想。他的悲剧,并非个人的性格悲剧,而是由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环境规定的。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他的性格,典型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他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必然失败的命运。
茅盾《子夜》的艺术特色
第一,宏大而严谨的结构。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第二,富有特色的心理描写和性格刻画。
第三,注重环境描写。
二 、巴金 作品《灭亡》、《火》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雾》)
三、 沈从文
(一) 沈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的文体结构千变万化,被称为新文学界的“文字的魔术师”。
(二)“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3年10月,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指责“海派文人”
1933年12月,苏汶《文人在上海》回击沈从文
1934年,鲁迅《“京派”与“海派”》:“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
(三)《边城》是用人性描绘的一个“爱”与“美”的理想化世界和浓厚的悲剧意识
1、沈从文《边城》的艺术表现特色与风格:
a.语言、行动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b.结构寓严谨于疏放。结构简洁,平实而又富于变化。
c.风俗画风情画的乡土文学色彩。作者是用美丽的自然风景来衬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反映“风俗淳朴”的社会民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d.抒情诗、浪漫主义牧歌的艺术风格。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
2、《边城》的思想:
通过描写湘西生活,反映大都市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肮脏,卑劣,用充满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生活来对照都市社会,表现作者对湘西世界的向往和眷恋,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第十三章
1、闻一多称赞田间为“时代的鼓手”
2、戴望舒:被称为体现了“新诗的第二次整合”。成名作1928年8月发表的《雨巷》,作者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3、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曹禺
一、曹禺的《雷雨》:(一)、主题内涵: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在一天时间(“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光景”)、两个舞台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里,集中展示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生活,暴露了具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丑恶与黑暗,写出了其腐朽崩溃的必然性。
(二)典型意义: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了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赋予这部剧本以崭新的时代内容。
(三)、艺术特色:
1、结构凝练集中,剧情紧张曲折,高潮逐步推进。(结构采用“回溯法”)
2、戏剧性十分强烈。
3、人物语言不仅高度个性化,而且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和浓厚的抒情性。
二、《日出》分析
四幕戏的时间分别是:黎明、黄昏、午夜、日出。既表现了日出之前中国都市腐朽势力在黑暗中的活动;也说明了作者在黑暗中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日出”具有象征意义,它暗示着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社会应当被光明的社会所代替。
通过者两类人物的强烈对比,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都市以金钱为中心的社会罪恶实质。表达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的愤慨和忧虑。
三、曹禺对中国戏剧的突出贡献
1、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人的主题。
2、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3、对我国现代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艺术样式的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一种外来的新兴艺术样式要在一个民族的艺术领域发展成熟并扎下根来,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与许多人的努力,而曹禺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十六章
1、 解放区文学: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在延安文艺界整风运动过程中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毛泽东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是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事件。
2 、国统区文学:国民党统治地区的文学。
著名的有九叶诗派,代表现代主义;七月诗派,代表现实主义
艾青在《七月》上发表抒情长诗《向太阳》,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爱这土地》
第十九章
一、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A.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 小二黑和小芹。
B.落后农民的典型: 二诸葛、三仙姑。
C. 封建恶势力的代表: 金旺、兴旺。
B.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那就是,基层政权有可能会被封建恶势力所把持。